在原本的历史上,桓温接替庾家执掌荆州军政大权未久,便本着先捏软柿子的原则而发兵灭蜀,先作立威。
当时桓温以荆州精军万数溯流而上,自永和二年的十一月在巴东鱼复白帝城发兵,到了永和三年的二月份,大军便已经抵达了蜀地腹心的青衣江,沿途几乎没有遭遇任何的阻挠与抵抗。
直到桓温军队抵达了青衣,成汉上层才有所警觉,派遣大军南下岷江附近的合水进行抗拒。然而成汉统军将领昝坚关键时刻判断失误,没有选择固守合水附近,而是选择继续向前,跨江进入犍为据守,恰好完美错过了桓温的军队。
于是,桓温的军队在没有遭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,于永和三年的三月便抵达了蜀中彭模,而彭模距离成都仅仅只有二百里的路程。此时,成汉将领昝坚还率领军队于后方的犍为寻觅敌军的踪迹。
桓温军队抵达彭模之后,又是袁乔在关键时刻提出建议集中兵力直取成都。晋军今次入蜀本就出其不意,成汉根本没有时间调集兵力进行抵抗,此前不久又刚刚将成都本就不充足的力量分出一部分,因是当桓温兵临成都的时候,可谓是直闯空门。
两军于成都城外笮桥会战,晋军大胜,攻破成都,汉主李势惊慌遁走,之后不久,又在臣子们的劝说下向桓温投降。
统治蜀中四十余年的成汉政权,在桓温发兵不足半年的时间便告覆亡,而桓温也借由此战,正式确立其分陕重臣的权威,成为典午朝中第一人,给之后的北伐做出了坚实的铺垫。
毫不夸张的说,桓温灭蜀一役,不要说在东晋这样一个偏安江左的背景之下,哪怕放在史上任何时期,都是一场值得大说特说的辉煌战役。
虽然过程中多有侥幸,但世上从无笃胜之战,战争中的变数无从避免,能够巧妙的利用变数以争取最大的成果,这正是将帅不可或缺的禀赋。精军出击,速战速决,桓温在这过程中的表现,可以说是东晋偏安百年的国祚传承中最高光时刻之一!
虽然因为种种原因,大梁皇帝陛下最终也没能将桓温收为己用,甚至彼此走入敌对,但是对于桓温一直都怀有颇高敬意。不过大梁在筹划灭蜀的时候,历史上桓温灭蜀的过程经历却是参考不大。
以区区万数之众,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便攻灭成汉这样一个本就得天独厚的政权,这样的辉煌战役本就难有复制的余地。任何一点元素的变化,都会造成大不相同的结果。
单单在对于伐蜀这件事的态度上,大梁皇帝与历史上的桓温便截然不同。不同于桓温的壮阔激进,当今圣人功业思路本身便是先难后易,重点放在了中原与更加广袤的河北。而针对蜀中成汉,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种刻意节制乃至于视而不见的态度。
造成这种不同态度的原因,就在于双方的立场与根基都不相同。当今圣人根基在于吴中,功业则成于淮南,在气候大成之前是根本没有资格、也没有实力去插手荆州这样的分陕重镇。而当拥有了这种实力与威望之后,逐鹿中原所能获得的回报则更大。
荆镇一直是当今圣人掌控薄弱所在,如果在北事悉定之前荆州攻灭了成汉,荆州、益州连为一体,彼此互补之下,便会造成更大的离心力,乃至于割据一方、自成体系。
如今大梁新朝创立,章制即定,大势所趋,可以调动更大的力量去应对西南隐患,伐蜀才被提上议程。究其根本,就是在于旧年荆扬对抗的格局中,皇帝陛下没能掌握上游分陕重镇。
当然,时机不同,所面对的对手也完全不同。如今大梁伐蜀乃是势在必行,也根本就不可能再如桓温伐蜀那般可以巧妙利用突然性,像是那种大军突然挺入蜀中腹地的机遇是不会有的,只能用强攻入。
如今的成汉国内局势较之原本的历史上也大不相同,成汉虽然立国蜀中,但若要比较的话,其政权特色倒与三国之中的东吴有些类似。
东吴孙氏虽然出身江东,但是孙策的创业班底却非吴人,得于淮泗之间豪强助力甚多,一直等到孙权时期,三吴本地豪强才逐渐加入到东吴统治秩序中来。
成汉李氏虽是巴西賨人,但其真正依赖的力量还是秦雍六郡流民武装,但也还是在获得了以范长生为代表的巴蜀豪强的认可之后,才真正称霸蜀中。
像是成主李雄在于益州刺史罗尚交战攻取成都这关键一战中,军中乏粮,正是获得了范长生的资助,才能维持军势不散,最终入主成都,并在范长生等人的建议与辅佐之下,于成都称帝建国,确立统治。
为了获得范长生等当地豪强的支持,李雄不得不承认巴蜀豪强实际占据土地与人口的部曲荫附制度,甚至将之推及到巴氐权贵之中。因此成汉的立国根本,与此前李国于此的蜀汉大不相同,反倒与割据江左的东吴异曲同工,都是豪强大族联合体。
成主李雄去世后,成汉宗室便陷入残酷的内斗厮杀中,在这表象之下同样也是六郡流民大族与巴蜀豪强之间的斗争与摩擦。
之后国祚由李特一脉转入李骧一脉的李寿,而李寿此人便代表着这一次的较量再次回到一个新的平衡点,但是六郡流民武装已经不再占有绝对优势,众多的巴蜀豪强成为成汉重臣。
李势继位之后,其弟李广欲为储君并且获得了一批巴蜀豪强的支持,李势便在六郡流民代表的李奕支持下大杀巴蜀豪强,逼迫李广自杀。之后李奕又作乱国中,虽然被扑灭,但经此连番动荡,成汉国力也亏空到了极点。
特别是原本支持李氏的巴蜀豪强们,也彻底丧失了继续支持李氏的信心,劝告李势向东晋朝廷投降。
但是桓温平蜀之后,虽然也在极力拉拢巴蜀豪强,然而东晋朝廷出于对桓温的提防与本身的封闭性,并没有将巴蜀豪强接纳。像是力劝李势投降的蜀郡人常璩,入朝之后备受歧视,愤懑而死。
如此一来,灭蜀之后东晋朝廷也没能享受更多惠利,而蜀地豪强也屡屡反叛,爆发出如范长生之子范贲与巴西豪族谯纵先后称王作乱。
而在当下这个世道,李势没有逼杀其弟李广,而是立为储继并委以重任,率军驻守于巴西阆中。
原本抛弃李氏的巴蜀豪强们,也因为大梁章制对地方豪强满满恶意而充满了危机感,对成汉政权仍然不乏死心塌地。如涪陵豪族徐氏大发郡卒,足足数万之众驻守于巴郡江州城。范长生之子范贲同样普集豪强部曲,驻守于犍为。
换言之,袁乔所提议精军出击,在真正攻入蜀中腹地之前,还需要攻克江州城与犍为城这两座大江要塞。
目下巴东方面能够出动的兵力,共有汝南王所统前锋八千人,后续国中仍在陆续增兵,天中南来共两万部众。至于荆州本部人马,真正编制清晰可直接出动作战的,唯有湘州刺史、南蛮校尉纪睦所统五千蛮兵。
小说推荐
- 大汉帝祚
- 刘谌,汉昭烈帝刘备最有骨气的孙子!景耀六年冬,邓艾兵临成都门下,后主将从谯周之策,北地王谌怒曰“若理穷力屈,祸败必及,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,同死社稷,以见先帝可也”后主不纳,遂送玺绶。是日,北地王谌伤国之亡,先杀妻子,次以自杀。罗贯中有诗评曰“君臣甘屈膝,一子独悲伤。去矣西川事,雄哉北地王。捐身酬烈
- 玄奇牧马江南n连载
- 最新章:第六百章 大结局
- 南朝汉祚
- 自五胡乱华后,苟安于江南百年的东晋司马,终于被宋武帝刘裕逆势取代 景平二年,不甘于寒人掌机要的高门世阀,坐视北魏侵夺黄河沿边四镇 阻挠朝政正常运行,隐藏在幕后推动复辟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之格局 而注定将废的新君一梦醒来,惊坐而起,他必须向宿命中的强敌亮出天子之剑。
- 历史醉寻芳连载
- 最新章:第0334章 厉行新政
- 汉祚长延
- 郑安穿越到东汉成了献帝刘协,而此时是建安元年,他正在许都 是再苟一辈子,还是舍命搏一把 想了一夜,他觉得唯有想办法杀了曹操,才能够破局翻盘 输了,结果也不会比原历史轨迹更烂 赢了,那就有机会让汉祚再延长几百年
- 历史我不是伍长连载
- 最新章:第二十二章 乐进拒封
- 续汉祚
- 董卓擅权汉祚危,诸侯割据势难回 瘟疫战乱频仍起,民生艰苦十存一 刘协奋起挥黄钺,南征北讨争战机 九州一统归王室,再造盛世续汉稷 穿越为刘协,不愿做汉“献
- 历史爱金鱼的猫连载
- 最新章:第四十九章 一路尾随
- 汉祚
- 附身刘禅,小名阿斗。这一世,不要人扶,自己走
- 玄奇我是菜园子连载
- 最新章:第四十五章 洛阳
- 南朝有汉祚
- 太极殿,刘义符即皇帝大位,礼官展开诏书宣读大宋皇帝陛下,诏曰:自晋室东迁,五胡乱华,失神器,偏一隅,天下南北分列,诸国伐交频频,民不聊生,烽烟四起。时我先帝秉上圣之资,有神武之略,东征西战,厥续懋焉,天地鬼神,享于有德,晋室终运,宋祚而立。朕本京口一小儿,德稍足,耳稍慧,胸稍广,值此大争之世,承继大
- 玄奇轻车都尉01连载
- 最新章:第0015回 灭卢平刘毅
- 南朝有汉祚
- 太极殿,刘义符即皇帝大位,礼官展开诏书宣读大宋皇帝陛下,诏曰:自晋室东迁,五胡乱华,失神器,偏一隅,天下南北分列,诸国伐交频频,民不聊生,烽烟四起。时我先帝秉上圣之资,有神武之略,东征西战,厥续懋焉,天地鬼神,享于有德,晋室终运,宋祚而立。朕本京口一小儿,德稍足,耳稍慧,胸稍广,值此大争之世,承继大
- 玄奇使节中郎连载
- 最新章:第0024回 都不是善茬
- 三国:开局收赵云吕布,再续汉祚
- 【非系统+无金手指+谋略】毕业大学生穿越刘和,被袁绍软禁,用热气球出逃震惊天下。收赵云、训吕布;灭公孙、报父仇;讨诸侯,兴汉室!我是根正苗红的汉室宗亲,东海王苗裔,匡扶朝廷责无旁贷,江山美人两手抓,今世绝不做舔狗!还复旧都,命归正统,刘和于洛阳再次宣告:日月所照,江河所至,皆为汉土,犯我强汉者,虽远
- 玄奇半分糊涂连载
- 最新章:第21章 第一把火
- 贞观国祚
- 三省六部想去哪任职 本侯要新建一个衙门 什么衙门 大唐计划发展与改革委员会
- 历史因卿不定连载
- 最新章:第四百零七章 发疯了
《汉祚高门》情节跌宕起伏、扣人心弦,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玄奇,千千小说网转载收集汉祚高门最新章节。